close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解答應用題,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養成善於思考,認真分析,推理的好習慣。但是我國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不同程度上存在繁、難、偏、舊’ 的狀況。應用題的教學更是小學數學重點與難點,許多學生因為解決不好應用題而失去對數學學科的興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 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標對數學課程目標的詮釋。怎樣在老教材上實施新課標,如何讓學生學會靈活地解決數學應用題,讓更多的學生喜歡數學,就應用題教學策略淺談個人的做法與見解。


一、 應用題生活化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課程要關注兒童的生活世界,要成為學生生活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要面向社會生活實踐故我在設計選用題目時,盡可能與生活緊密相連,努力反 映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或是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我在教學應用題中常見數量關係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時,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 在複習準備階段,安排的是分小組1分鐘計時賽,四個組分別做口算題,剝瓜子、卷鉛筆、寫生字比賽,使學生明確單位時間內剝瓜子的粒數、做口算題道數、卷鉛筆支數,寫生字的個數,就是工作效率,在教學新課時,老師又選用了學生熟悉的媽媽1天織毛衣線的兩數”“老師一小時批改作業本數,工人叔叔1小時加工多少零件等等生活素材,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


二、引導學生在新知識的生長點上促使知識內化


為發揮課堂討論的認知功能,教師要精心設計能引起每個學生思索的問題,創設使學生在認知上產生矛盾和衝突的情境,因而新知識生長點往往就成為首選的討論題。


例 如,我在教學五年級《未知數的應用題》一課時,學生在解答覆習題果園裡有桃樹45棵,杏樹的棵數是桃樹的3倍。兩種樹一共有多少棵?” 的基礎上,不難理解例6“果園裡桃樹和杏樹一共有180棵,杏樹的棵數是桃樹的3倍。桃樹和杏樹各有多少棵?的數量關係:桃樹的棵數+杏樹的棵數=桃樹 和杏樹一共的棵數。這道例題要求兩個未知數,先設其中哪個量為X,這是與以前學過的求一個未知數不同之處。教師抓住這個生長點,讓學生展開討論:怎麼設未知數X?在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板書了兩種設法,列出方程。一種設桃樹有X棵,得方程X+3X=180;另一種設杏樹有X棵,得方程 X÷3+X=180。再次組織討論:哪個方程便於解答?得出第一種設法為好。最後教師加以小結:在解這類應用題時,設一倍數為X時,解方程較為簡便,因此教科書上沒有出現第二種方程。


教師設計的討論內容,既讓學生有話可說,又是教學過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所在。通過討論,學生明理,把知識在運用的過程中內化為技能。


二、在理解的疑難問題上促使思維發展


數學的難點是縱橫知識交錯中的一個關節點。小學生由於年齡特徵,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會產生理論上的困難。所以教師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説明學生實現認知目標。如果在此同時,能組織課堂討論,則可以説明學生在認識上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過渡,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


例 如我教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時,先用線段圖出示計畫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兩個己知條件,讓學生提出問題,引出例3一個鄉去年原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利用線段圖引導學生討論: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是什麼意思?怎麼列式?甲學生說,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占原計劃的百分之幾,算式是(1412÷12;乙學生說,把原計劃造林看作百分之百,實際 造林是原計劃的116.7%,兩個百分數之差就是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百分數,算式是14÷12100%,丙學生補充說,還可以列式為14÷121。 將例3中的問題改成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該怎麼解呢?為了加強分析題目的數量關係,明確題目的問題,防止負遷移,通過提一些啟發性問題, 展開討論:能不能說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16.7%,為什麼?要使學生弄清,由於題目問題變了,單位“1”就有了變化,列式也就不同了。使學生明確這道 題實際是先求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的公頃數占實際的百分之幾,列式就是(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計劃造林是實際的百分之 幾,12÷1485.7%,再把實際造林的公頃數看作,求出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100%-85.7%=14.3%,這兩種解法都是啟發 學生自己解出,算出得數以後,再與原題加以比較,以加深認識,通過學生的討論,不同點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除數不一樣?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類百分數 應用題的認識,你一言我一語,看到題裡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繫,到了鞏固練習時,學生能很快在地說出數量關係就不足為怪了,同時也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在解題策略的上展開自由爭辯促使學會學習


解題策略的應用,可以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準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的能力。在解題過程中思考的起點,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統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的應用上展開討論,自由爭辯,呈現出不同解題過程的策略水準,既可以為教師提供回饋的資訊,又有助於學生間的相互啟迪,拓寬解題思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時,設計了這樣一道 題:利民水果店運來500千克桃,賣出了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還剩多少桃?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回饋時學生議論紛紛,有的答案是7筐,有的答案是 175千克。這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時,我就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圍繞已知條件與問題,各抒己見,自由辯論,請兩種不同解法的學生先後發言,分別闡述他們解題列式的理由。甲學生說,根據運來500千克平均每筐25千克這兩個條件,可以先求出共運來多少 筐?”500÷2520(筐),再根據共運來20賣出了13這兩個條件,求出還剩多少筐?”20137(筐)。乙學生說,根據賣 出了13平均每筐25千克這兩個條件,可以先求出賣出了多少千克?”25×13325(千克),再根據共運來500千克賣出的 325千克這兩個條件,求出還剩多少千克?”500325175(千克)。誰對誰錯,學生拭目以待老師的評判。我反問了一句:你們說誰對誰錯呀?大家一致說:兩個同學都有理。我風趣地說:有理走遍天下!因題目中還剩多少桃?這個問題沒有指定用什麼單位,所以以上兩種解法都是正確 的。這兩種列式方法的得出是出自學生自己的思考與討論,頓時,面帶喜色,情不自禁地響起一片掌聲,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此,同學們求知欲格外高漲,獨立思考的多了,互對答案的少了。


四、注重應用題檢驗習慣的培養


在應用題教學中,檢驗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掌 握檢驗應用題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 影響,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常用檢驗方法有以下幾種:1、聯繫實際檢驗法。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是26,可判斷計算結果是錯誤 的。2、估算比較檢驗法。如在求平均數應用題時,平均數必須在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3、代入檢驗法。如列方程解應用題。4、替換檢驗法。用另一種方法解 題,然後比較結果進行檢驗。除此以外,還要對解題細節進行檢驗。


對於應用題,教學時應綜合運用以上策略,努力提高教學品質,讓學生主動探索,全面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讓數學真正成為生活化的數學。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948&prev=949&next=947&l=a&fid=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英國皇家英語 的頭像
    英國皇家英語

    英國皇家教育學院 Royalties Academy

    英國皇家英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