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嘗試回憶法
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但能獨立地再現出來的過程叫回憶。嘗試回憶法就是在背記過程中,不斷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採用自己複述、自己默寫等方式。例如,在記憶外語單詞時,可以背著默寫,也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或者看中文口讀英文。背誦課文時,可以 不斷地嘗試著自己背。背得不對時,再看,再記。對學習過的識記的知識,及時進行嘗試回憶,效果好。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①可以及時瞭解自己在學習中的記憶情況。每次嘗試回憶後,就會知道自己記住了什麼,還有什麼沒記住。在進一步閱讀時便可有重點、有選擇地記憶。②可以激發人的學習積極性。進行嘗試回憶,目的是逐字逐句地再現讀物,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讀,把目標對準那些尚未記住的材料。
有些學生在記憶的時候,總是悶著頭一遍又一遍地讀。這種枯燥無味地重複誦讀,往往不能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這樣,就必然會降低記憶效果。嘗試回憶,雖然比照本宣科費力氣,特別是在回想不起來的時候,就要開動腦筋。因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一直處於興奮狀態,也就容易記住所讀的材料。
反復看過要記的材料後,試著不看材料。背誦一遍(或回憶一遍),若遇到困難再看書,這種利用回饋效應嘗試背誦的記憶方法稱為嘗試背誦記憶法。
例如,在熟記英語單詞後,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也可以看著中文默寫英文,然後對照一下答案,把不對的更正後,再記一下。又如,背誦課文,可以在熟記之後,嘗試回憶一下,也就是自己背一下,背不下去時,再看,再記。又如,在識記一個比較複雜的數學定理證明時,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後,也可以嘗試用筆 演背一遍,證不下去時,再看書,再記。
實驗表明,讓記憶者瞭解自己的記憶效果,即給予資訊的回饋,往往能夠提高記憶效果。下面這個心理學實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把被試者分成甲、乙兩組。主試者讓甲組學生對一篇課文連續看4遍;讓乙組的學生對同一篇課文看一遍,嘗試背誦一遍,又看一遍,又嘗試背誦一遍。結 果,一小時後,甲組只記得52.5%;乙組記得75.5%;一天后,甲組只記得30%,乙組記得72.5%;十天后,甲組僅記得25%,乙組仍記得 57.5%。
每次嘗試背誦就是給予一次記憶資訊的回饋。為什麼利用回饋效應的嘗試記憶法能夠提高記憶效果呢?這是因為回饋提高了記憶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篇材料識記幾遍以後,總是有的部分已經記住了,有的部分還沒有記住,或者記錯了。回饋資訊就可以告訴你哪些部分已經記住了,哪些部分還需要加工,説明你瞭解自 己記憶的進度,記憶的難點,然後,你就可以針對難記的部分集中力量攻下來。其次,回饋可以增強對記憶的自信心,從而給識記增添力量。如果對一篇較難的材料,或者較長的材料誦讀幾遍以後,就發現已經記住了其中的大部分,這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習動機,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悅心情,充滿信心地去完成餘下的記憶任務。 當然,也可以在你識記幾遍後,發現自己還沒有記住,心中不免煩躁起來,這時你應該懂得:“煩躁情緒將干擾記憶,影響記憶效果。”最好的辦法是控制情緒,使 自己心平氣和,相信自己的記憶能力,或者這樣想:“這篇材料難,是應該多記幾遍才能記住。”再其次,回饋在一定的程式上可以消除疲勞,維持注意力的集中。悶著頭一遍一遍地讀,這種枯燥無味的重複誦讀容易產生疲勞,時間一長,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記憶的過程中,時時有關於記憶的資訊回饋給你,無疑會消除一 些疲勞,或者使疲勞延緩產生,同時又可以使注意力不斷地集中在識記上。因此,嘗試背誦記憶法比那種單純反復地去念、去看、去寫的單純重複記憶方法好。
7、比較記憶法。
這是對相似而又不同的識記材料進行對比分析,弄清它們的異同以進行記憶的方法。
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有比較才有鑒別,不經過比較,我們就難以辨明事物的特性、事物的本質,難以弄清事物的相互關係及異同。比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全面地識記材料。對同類材料進行比較式閱讀,會明顯地收到全面瞭解材料、進行“立體”記憶的效果。
(2)準確地識記材料。記憶的準確性與最初識記有直接的關係。如果輸入大腦的資訊有誤,那麼提取時必然不准。而比較是達到準確記憶的關鍵。
(3)深刻地識記材料。很多識記材料之間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點,難以辨別。在記憶某一材料時,如果找同類材料閱讀參考,稍加比較,各自的特點就突出了,印象也會隨之深刻。
比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對立比較法、對照比較法、順序比較法、類似比較法等。比較的基本原則有二:
第一,同中求異。即在識記材料共同點之外找出其不同點。比較時不要停留在材料表面現象的認識上,應著眼於它們本質屬性的比較,抓住細微的特徵進行記憶。
第二,異中求同,即在識記材料不同點外努力找出它們的相同或相似點。世界上的事物紛繁複雜,儘管表面現象千差萬別,但往往有本質上的相同或相似點。如果我們能找到它們,就會把它們記得更扎實。
8、聯想記憶法。
這是通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由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的記憶方法。
什麼是聯想呢?巴甫洛夫認為,聯想是由於兩個或兩個以上刺激物同時地或連續地發生作用而產生的暫時神經聯繫。聯想是在頭腦中從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動。依靠聯想,每個人把輸入大腦的資訊穿串編排,構成記憶的網路;依靠聯想,人能從記憶倉庫中找到所需,並順利地提取出來。我們如能抓住聯想的規 律,學會聯想的方法,不但有利於迅速記憶,而且有利於鞏固記憶。
(1)表像聯想法
這是將需要識記的東西與其實物表像聯繫起來的方法。如識記“蚯蚓”這個詞的概念,只記這兩個字不易鞏固,必須在腦子裡浮現出那種怕人的物象才行。浮現物象時,頭腦要象張開的銀幕那樣,看著文字,聽著讀音,當場把銀幕上的物象描繪出來。這樣經過多次練習,養成習慣,就容易把物象印到腦海裡。
使用表像聯想的要領是:①盡可能把知識物件在腦海裡變換成具體物象。如學“寄寓”一詞時,就想像自己正住在姥姥家。②多用誇張物象的方法。③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的東西。④有時要記眾多事項,你可用整體物象法記憶。
(2)接近聯想法
這是把根據有些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有所接近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聯想方法。如看到帶魚,馬上會想到大海;關裡人提到哈爾濱,必然想到氣候寒冷、冰燈、冬泳等現象;這些都是因為在空間上有接近之處。又如,一提起諸葛亮,馬上就會想“借東風”和“三顧茅廬”;一提起鴉片戰爭,馬上就會想起1840年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等,因為這些事情在時間上接近。學習中,如果運用這種方法,把遇到的事實、事物和學 到的知識,與接近事物聯繫在一起,形成空間或時間上有相關之外的系統,就可產生聯想,幫助記憶,而且提起一種東西就可能聯想到一大串內容。
這種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在現象或本質方面有類似之處而建立起來的聯想。類似聯想主要是突出事物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它對學習和記憶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集中識字教學,其所以能得到大力推廣,就是因為它利用了漢字結構具有音、形、義方面的類似性。依據漢字的造字規律,抓住特點,把常用漢字分別歸納成不同的類,然後編成《快速集中識字手冊》在進行推廣的。又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匯出,就是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的相似特點推出來的。把一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對角頂點聯起來,就構成兩個全等三角形,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底乘高除二”,兩個全等三角形合起來構成的平行四邊形,正是一個三角形的二倍,二二抵消,得出平行四邊形有公式是“底乘高”。這樣就很容易記住了。
類似聯想在各科教學和學習中使用非常廣泛,它要求在合乎邏輯、忠於現實的前提下進行。不合邏輯、違背現實的兩種事物,不能強行聯繫起來。類似聯想用得好,不但對高效記憶有作用,而且有利於創造性才能的發揮。
(4)對比聯想法
對比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往往具有對立性的特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聯想。如由熱想到冷,由甜想到苦,由愛想到恨,由落後想到進步等。由於想到的事物具有對立性,因而將其歸納到一起。用對比聯想增強記憶,效果就特別顯著。小學語文教學中,常把同義詞與反義詞聯繫到一起教;中學時,常將這一人物與另一人物的形象對比起來教,能增強感染力;數理化教學中,也可將彼此對立的定理、公式、規律等歸納起來,運用對比聯想幫助記憶。對比聯想在學習和教學中的運用非常廣泛,是提高記憶效率的極好方法。
(5)奇特聯想法
奇特聯想是世界上公認的“記憶秘訣”,也是一種記憶的“訣竅”。奇特聯想法是利用一些離奇古怪的想法,把有關事物、詞語或知識串連到一起,在大腦中形成一連串的物象的增強記憶的方法。
奇特聯想可以把任何幾個字或詞語概念串起來,用自己的特殊辦法加以記憶。
運用奇特聯想時有三個要點必須掌握:一是將靜態事物動態化,把本來是靜止的東西,想法讓它動起來。如“汽球、墨水、草原”三個不相干的名詞,你要 連起它們達到記憶目的,可想像成墨水掛到汽球上向草原飛去。二是用甲事物取代乙事物,或讓甲事物變成乙事物的一個組成部分,把它們聯繫或組裝起來。如“鉛 筆、草帽、大豆、拖拉機”,可以想像成鉛筆代替了人,戴著草帽坐在拉大豆的拖拉機上。三是對被記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增多或減少。如要記住“手錶、窩瓜、 滑梯”這三件事,怎樣聯想呢?可想像為手表像窩瓜那樣大,從滑梯上滾下來。運用這種辦法對事物進行隨意組合,就可進行聯想創造,收到最佳記憶效果。奇特聯想法乍看起來是可笑的,但使用到需記多項事物的場合,它就會發揮特殊效能。訓練習慣之後,要記一連串的詞語和事物,就會方便多了。
總之,聯想記憶的方法多種多樣,最重要的還有定位聯想法和應用聯想法,由於難度較大,本文受篇幅所限,難以介紹清楚,請愛好者專門學一下王維同志的《快速記憶法》,定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9、概括記憶法。
這是對識記材料進行提煉、抓住關鍵來記憶的方法。
人的記憶潛力雖然很大,但是,見什麼記什麼,見多少記多少,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科學的。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簡化才有所強化。識記時,我們必須提煉出材料中的關鍵部分,然後進行綜合概括,形成一個或一組簡單的“資訊符號”,便於大腦接收、儲存和提取。
概括記憶的形式一般有如下幾種:
(1)主題概括法讀一本書,學一篇文章,欣賞一首名詩,都需把握主旨,理解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如能抓住綱、線,把內容、要點系統完整而又概括性強地穿在一起,再去記憶就方便多了。如學習(2)內容概括法學習篇幅較大的材料,往往洋洋萬言,龐雜多變,難於識記。這就需要抓住內容提要,選擇關鍵性詞語,字句,加以重點記憶,以便啟發對全部內容的聯想。如大至一部作品、一部電影片、一篇長論文的“內容介紹”和章節目錄,小至一篇文章、一段事實的記載,甚至一個邏輯性很長的長句子等,都可運用關鍵性詞語,字句進行縮寫或概括,使其化多為少,濃縮精華,從而啟發回憶,加深理解。
(3)縮略概括法在學習記憶的材料中,用心尋找起關鍵性作用的字、詞做為思考的“媒介”,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這就是縮略概括。如學習化學中的“氧化—— 還原”反應時,首先要搞清電子得失與“氧化——還原”的關係,其次要判斷出什麼物質是氧化劑,什麼物質是還原劑,這是非常重要的。當你真正理解後,可用 “失——氧——還”三個字作為縮略結構去記憶。意思是:失電子的物質——氧化後——該物質是還原劑。這樣,只要記住“失”、“氧”、“還”三個關鍵字,即 可作為提示,引起對整個意思的聯想。有些較複雜的固定片語、名稱,概念或成串知識,也可進行縮略,使其成為簡化代稱。
(4)數位概括法這是用數位概括事實、內容或語句增強記憶的方法。如習慣使用的“五講四美”、“四化建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綱五常”、“四書 五經”等等,都是人們約定俗成、寓意鮮明、容易引起回想的記憶方法。學習中有些較複雜的內容,也可琢磨一些用數字概括説明記憶的方法。如記憶煉鐵的主要化學反應及煉鐵高爐的構造時,可以把它們概括為“三個五”。即煉鐵過程有五個主要化學反應式(略);鍋爐有五個部分組成(爐喉、爐身、爐腰、爐腹、爐缸);鍋爐有五個進出口(鐵礦石、焦炭、石炭石、入口、進風口、高爐煤氣出口、出渣口、出鐵口)。記住這“三個五”,共十五項小內容就可進行回憶。
(5)順序概括法這是按照需要識記的事實材料的順序進行記憶的方法。如歷史事件的發生,各種條約的條款,歷史上的各種變法,改革等內容,都可編成簡化順序,用概括詞記住較複雜的內容。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農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稅法;⑤保甲法。記憶時可順序概括為一青、二 募、三農、四方、五保。只要記住五個主要字,即可回想起全部內容。
10、數位特徵記憶法
數位特徵記憶法可分為幾種:
(1)諧音法。如圓周率的數值為3.14159,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6,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獅一鹿”。再如,3的算術平方根是1.732050,如果把2讀成斤兩的“兩”,0讀成“洞”,那麼這個數依諧音可讀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如要記住圓周率的分數運算式 ,似乎比較難。但一琢磨就發現,這裡只有自然數最前面的三個數1、3、5,每個重複一次,不就是113355了嘛。攔腰截斷,就是113、355了。那麼把後面的放到分數線之上不就成了 嘛。
(3)運算法。這是把需要記憶的資料轉化成簡單的算式,從而幫助記憶的方法。
在學習和工作中,經常需要記住一些資料,尤其突出的是歷史年代和電話號碼。有些資料可以轉化成一個算式。例如,愛因斯坦曾問他朋友的電話號碼,朋友說:“我的電話號碼很不好記,是24361。”愛因斯坦馬上回答:“這有什麼難記的!兩打(24)加19的平方(361)就是了”。
運算記憶法對枯燥無味的資料進行了形象有趣的加工,使之增加了易於聯想的內容,所以,重現時就會起到奇異獨特的效果。
運算記憶的常用方法有:
①加法。例如,李時珍於1578年寫成聞名世界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可想為15=7+8。
②減法。例如,周平五東遷,東周開始的時間西元前770年,可想為7-7=0。
③乘法。例如,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可想為16=4×4。
④除法。秦於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可想為2÷2=1。
⑤疊加法。如黨的一大是1921年,二大是1922年,三大是1923年,按加一遞增;1917年的十月革命,1919年的“五四”運動,1921年的建黨,順序是疊加二;1901年《辛丑合約》簽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21年****一大召開,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 變”,1941年皖南事變,順序是疊加10,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1789年法國革命爆發,1889年第二國際成立,順序是疊加 百。
(4)特徵法。如:蒙古族滅金是1234年,特徵明顯,四個數位連續;玄武門之變626年,淝水之戰383,都是前後兩數相同的特徵。
11、歌訣記憶法。
這是把識記材料改編成歌訣的形式來記憶的方法。
大量實踐經驗證明;有節奏有韻律的材料,比沒有節奏沒有韻律的材料要好記得多。
由於歌訣記憶法要求語言編碼韻律化,所以,所識記的材料應具有下面的特點:
①語音和諧,節奏鮮明,頓挫有致,琅琅上口,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
②語言精煉,句式整齊,化繁冗為簡短,變淩亂為有序,這樣,既便於存儲,又利於檢索。
編制歌訣的常用方法有:
(1)羅列法。如《現代修辭歌》為:
比喻、借代、比擬,
誇張、雙關、反語,
設問、反問、反復,
對照、對偶、排比。
(2)概括法。如《歷史朝代歌》為:
夏代商代與西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3)簡縮法。如《二十四節氣歌》為: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形象法。如《中文拼音字母歌》為:
6是玻(b),反6得(d),
一門訥(n),二門摸(m),
拐棍佛(f),傘把特(t),
小棒趕豬勒勒勒(L)。
此外,還有特徵法、對比法、諧音法等。運用此法,歌訣最好自己編定,語言力求準確精煉,內容必須透徹理解。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1112&prev=1113&next=1111&l=a&f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