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學期間發現,四年級的學生對於“725 除以25加上120的和的商是多少?”這個題目,有50%以上學生的答案是72÷25+120,當然這裡還存在其他的因素,比如粗心,現在的小學生普遍存在著這個問題,就筆者任教的那些班的學生來說,有人會抄錯題目,有人能把加號看成減號,有人會把小數點漏掉。比如閱讀習慣不好,閱讀習慣不好的學生會在看了一半題目以後就想當然的認為題目是他們所想像的那樣,這是最不應該犯的錯誤。但是筆者認為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閱讀能力差,一知半解造成的。閱讀能力好的學生一看到這個題目,馬上就會知道要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而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就會想很久,到頭來還是會做錯,給他們輔導數學作業時,他們還是不知道錯在哪裡,只有經過反復講解他們才會明白。而這個情況是個別還是普遍?筆者做了相應的調查。
(二)調查研究,說明問題
在我們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偏見,認為閱讀只是語文、英語教學的事,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中,僅注意數學算式的演算步驟,而忽略了數學語言的理解。殊不知隨著現代科技日益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社會越來越數學化,僅具備語文閱讀能力是不夠的。②在我的問卷調查中,語文閱讀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數學閱讀情況就不怎麼樂觀了,說明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是相對普遍的:
在預習情況中,85.4%經常預習,14.6%偶而預習,對數學有沒有幫助,很大幫助的為72.9%,一點點的為25%。從這兩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班的閱讀習慣及閱讀教學實施的還是不錯的,但是這只是體現在語文閱讀方面,從喜歡數學教科書的百分比中可以看出數學閱讀的情況不容樂觀。不過筆者發現喜歡看數學小故事的人還是比較多的,總數達到了43%,其中四年級達到了50%,六年級達到了33.3%,所以實行數學閱讀教學的可行性還是比較大的。而且筆者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增高閱讀對數學教學品質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現在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還不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而要使高年級的閱讀能力提高就必須從低年級做起。數學是一門演繹化學科,有嚴格的邏輯體系,沒有死記硬背的題,靠理解的比較多;所以筆者認為閱讀對數學教學的作用可以說在所有課程中是最重要的,當然,閱讀對數學的重要性還得依賴一定的語文閱讀水準;而且數學閱讀有自己的特點。許多學生自學能力差,認為數學閱讀很難,許多教師也認為數學閱讀教學很難把握,這都是由數學閱讀的特殊性決定的。數學是基礎課,工具課,數學還是一門語言:“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數學語言具有簡潔、無歧義的特點,但是數學符號往往內涵豐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號語言和圖式語言跟自然語言差別很大,而在閱讀中語意轉換頻繁,要求靈活,這就給數學閱讀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閱讀的意義
現代閱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屬於資訊輸入加工形式,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是從書面材料獲取的資訊影響讀者的非智力因素的過程。
(一)比較說明
現在,閱讀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被廣泛使用,也就是所說的閱讀教學。但是,大多數人往往只知道它在語文、英語領域內的使用以及知道閱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知道閱讀能增加英語的詞彙量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文章;卻忽視了閱讀在數學教學領域內的使用及好處,殊不知閱讀對於數學教學也具有同樣甚至更大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連鎖性的:解題思路清晰,易於分析問題,可使解題正確,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現在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已經走進了課堂,在教學期間筆者發現語文老師對閱讀非常重視,在課堂上要花好多時間進行閱讀,讓學生自己去品味課文,還在課外進行預習性閱讀。數學閱讀就顯得比較單薄了,所以讓數學閱讀走進課堂是刻不容緩的。
(二)數學閱讀的意義
數學閱讀應是閱讀者的數學語言實踐活動和掌握數學語言知識發展數學語言能力的全過程。
數學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問題的解題思路的閱讀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教師則起引導、點撥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掌握各種題型的思維方法,最終使學生達到自學數學的能力,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向傳統教學觀念的一種挑戰,是被忽略的一種教學。
近年來,閱讀理解題成了數學考試中的新題型,這種題型就是用來有效地區分會學者與學會者之間的差異,具有很強的選拔功能,很多學生理解能力不強,學習過分依賴老師,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閱讀能力差導致的。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數學閱讀的教學,特別是在高年級。應該充分利用閱讀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閱讀指導,如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書籍,幫助學生解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指導學生掌握正確閱讀數學書籍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數學書籍的能力。
(三)閱讀的價值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文盲是什麼?不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也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現代教育提倡從學會到會學,提倡“終生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對於跨世紀的人,對於人的未來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是各種能力中最重要、最基礎的能力,因為不管是哪種能力都要經過學習得到,而單憑教師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教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想要獲得更多的技能還要通過不斷的努力自學才能有效地掌握,而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自學能力 的核心是閱讀能力。
重視閱讀教學,對豐富數學語言體系,提高數學語言水準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教學意義。重視數學閱讀,有助於數學符號語言水準的提高和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自學能力,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有助於個別化學習。
三、閱讀特點分析
(1)閱讀過程是一個轉化的過程,是一個內部言語的轉化過程,是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的過程。數學閱讀常要求靈活轉化閱讀內容,如把一個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或不那麼抽象的內容,就拿一年級的學生來說5+3這個算式對他們來說就很抽象,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一般會用事物來說明:你原來有5個蘋果,再給你3個, 現在你一共有幾個蘋果?這樣小學生就容易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減法,就說原來有幾個蘋果,吃掉幾個,現在還剩幾個。這樣對於學生抽象的數就變成了具體的實物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把用符號語言或圖式語言表述的關係轉化為文字語言的形式,不過我發現現在小學這樣的題目比較少,很難找到,常見的是把文字語言表述的 關係轉化為符號或圖式語言:工程隊修一條路,已經修好了全長的2/3,距離中點12m。這條公路全長多少m?如果把這道題用線段圖來表示就比較清楚了:
把中間的一份平均分成了兩份,那麼若把兩邊的一份也各平均分成兩份,由此看出12m就是6份中的一份,故可以直接用12×6=72m。
還有用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定義或定理,這樣更容易使學生掌握定義和定理,從而更好地運用它。
(2)閱讀是一個想像的過程,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比如我們要估算一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像熱水瓶等,我們就可以把它想像在是一個圓柱體來計算它的體積,就可以很容易地估算出體積。
(3)閱讀是一個分析的過程,不分析就很難理解閱讀的內容,就拿數學當中的應用題來說,例:修一條長5600m的鐵路,甲每天修400m,乙每天修200m,甲乙合修6天後,剩下的由乙完成,修完一共要用多少天?
分析:一、我們要知道回答的問題是修完整條路共用幾天,而不是修完整條路還要用幾天。
二、要知道甲乙合修6天,修了全程的多少,須先知道甲乙合修一天能修多少:400+200=600(m),600×6=3600(m)。
三、剩下的路乙要修幾天: 5600—3600=2000(m),2000÷200=10(天)。這樣一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做出這道題的答案為6+10=16(天),而且不容易出錯。
(4) 閱讀是一個梳理的過程,梳理是指把學到的分散的數學知識加以條理化,有序化,邏輯化的一種推理形式。經常進行梳理可以使所學知識溝通聯繫,理清思路,分清主次,以簡馭繁,使知識結構清晰完善,這樣不僅可以鞏固與加深理解已學到的知識,而且還有助於發展智力和提高能力。
如:倍數 → 公倍數 → 最小公倍數
整除→ 公因數 → 最大公因數
↓ ↓
質數 合數 互質數
↓ ↓
質因數 分解質因數
→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
梳理知識的邏輯聯繫,數學知識之間多存在一定的邏輯聯繫,如小數的性質:1÷10=0.1,10÷100=0.10,100÷1000=0.100,因為1÷10=10÷100=100÷1000,所以0.1=0.10=0.100,可以得出小數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寫,小數的大小不變。
(5)閱讀也是一個感悟的過程,不是所有閱讀的東西都是很簡單的,都能一看就懂,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聽懂,有些東西還是需要我們去感悟去思考的。在不斷的感悟中我們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
數學材料的呈現主要是歸納和演繹,演繹知識的生成過程,也就是知識掌握的思考過程,如:兩位元整數相乘。
四、閱讀教學的策略
“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順利完成,使學生最終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一些比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自學輔導教學法”,採用啟、讀、練、知的學與教模式; “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等,都是得益於課堂閱讀教學環節,促進了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和自信心的培養。作為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數學閱讀的教育功能,要把數學閱讀落到實處,必須從課內和課外兩方面進行。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培養,比如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適當地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問題情境,可以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後進行閱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會自覺地養成閱讀的習慣。在課堂閱讀的過程中,必須使學生明白,數學閱讀不是結論的掌握,主要是理出思維方式,如數學推理論證的閱讀,看完要求之後,不是馬上看推理論證過程,而是先分析條件與結論,試著去推導,若論證出來了,對照課本,比較修正,若論證不出 來,適當參考課本,再嘗試論證,還有在閱讀例題的時候,不是為了看例題的答案而看例題,而是為了看例題的解決方法才看,要做到“舉一反三”,單靠課內有意識的培養還不夠,還需要進行課外閱讀來進行鞏固,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及學生數學知識水準,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書籍,有條件的,可以開展數學讀書比賽,現在 的小孩子都不想落在別人的後面,教師可以介紹學生閱讀一些數學書籍,過一段時間用比賽的形式來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我覺得經過課內課外雙重的培養,經過一段時間學生肯定能掌握閱讀的技巧,都能很好地進行數學閱讀。要使課內、課外的閱讀更好地進行和達到更好的效果就必需具有有效的閱讀方法:
(1)對於不同的閱讀內容,提出相應不同的閱讀要求和採用有效的閱讀策略,就如孔子的“因材施教”;
(2)主動閱讀,手腦並用閱讀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數學閱讀要求一種主動閱讀,要求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結論,而不是接受現成的結論,思維的目的不是去印證而是去發現。
(3)進行歸納結論,閱讀完一章一節後,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小結,要理清脈絡,結合學
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系統化。形成知識網路,便於資訊的檢索和提取。
(4)增強理解,提高速度,數學閱讀的核心目標在於理解。
當然,這些閱讀方法不僅僅適用於數學閱讀教學,其他的閱讀教學也能適用。除了需要有效的閱讀方法,我們從上面也可以看出還需要一樣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興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語文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情節性,而數學閱讀往往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數學本身就比較枯燥,很少有學生會把閱讀數學書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所以作為數學教師就要有目的的安排學生閱讀一些簡單,易懂,有趣的數學書籍,如《趣味數學》等。還可以從舊知識、生活實際、具體實踐操作等出發,巧妙設疑,讓學生帶著疑問、好奇心、求知欲去閱讀。以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動力和興趣,循序漸進,使學生從願讀轉到會讀,最後上升為樂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無興趣,閱讀的效果大不相同。
最後,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對於數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調查中我還發現四年級學生身上還不能明顯地發現有閱讀習慣和沒有閱讀習慣的差異,但在六年級學生身上已經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差異了,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數學成績明顯要比有閱讀習慣的學生的成績差,所以閱讀教學必須實施,如果實行了數學閱讀教學,我想有數學閱讀習慣和沒有數學閱讀習慣的學生數學成績差異將更大,所以數學閱讀教學的發展性還是很大的,等著我們去開拓,而且要使每個學生都有數學閱讀習慣,使他們都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成為社會的優秀接班人。當然這也要求所有的教師不斷地充實自己,以便於更好地教育學生。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955&prev=956&next=954&l=a&fid=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