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孩子處在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時期 ,抽象思維能力開始快速發展。根據這一變化,數學開始接觸分數、面積、進率等比較複雜的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概括、對比和分類等抽象思維能力。
學校教育的轉變要求四年級孩子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要隨之發生一定的變化,例如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的習慣,養成思考和分析的習慣,養成必要的數學思維習慣等。
同樣,家庭教育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家長要更加注重引導孩子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維持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的欲望,這些對孩子今後的學業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的,而是存在若干的關鍵期,四年級不僅是孩子學業成功的關鍵時期,還是其他綜合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把握好這一教育契機對孩子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儘管四年級的學校教育將會發生一些顯著的變化,但是學校教育畢竟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任何成功的孩子無 一不是家庭教育的結果,所以,把握這個重要時期的關鍵是家長。根據科學的方法管理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四年級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關鍵一年,這一年的努力將會使培養注意力、記憶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效果事半功倍。
四年級是良好習慣培養和定型的時期,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改正以前的不良習慣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孩子在四年級尚未形成良好的習慣或者養成了不良習慣,則需要經過特殊的努力才能夠改正過來。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可見改正不良習慣的艱難。事實上很多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直到高中以後也未能改正過來,成為孩子學習中看不見的攔路虎。
四年級是孩子形成內在學習動機的開端,如果引導得當可以讓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學習目標。在小學低年級援用的外在激勵模式的慣性作用下,孩子很難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缺乏學習動力。此外,基於這種外在的學習激勵模式,孩子往往將學習失敗的原因片面地歸結為自身以外的因素或者自身難以改變的性格或個性 因素,也就是說,孩子總是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為一定的“藉口”,被人們稱為“藉口症”。尤其是一些學業成績不好的孩子常常抱怨老師不好、同桌不好或者父母管 教不好,或者埋怨自己腦子笨(而腦子笨的原因主要在於父母比較笨),埋怨自己脾氣急躁(脾氣急躁的原因在於爸爸或媽媽脾氣不好)等,並不認為學業差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的。“藉口症”實質上是不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外在學習動機的重要表現,時間久了,藉口就會成為一種潛意識,一旦遇到失敗或者挫折,就會為自己找藉口。
孩子的學習需要管理 。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己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可以說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管理。認為孩子大了自然就會改掉缺點和不良習慣的觀點是不對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會學習的聰明孩子是家長培養的結果,決不是孩子自然成長的結果。對孩子的教育需要時時刻刻留心,將教育寓於生活之中。
四年級孩子的管理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起居的管理而是學習管理。對四年級孩子的發展來說,關鍵的需求已經不是衣、食、住、行等物質性需求,而是探索、求知、好奇等精神性需求,這些需求不是通過生活起居管理來滿足的,而是通過學習管理來滿足的。孩子學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情緒、信心、社會評價和交 往,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家長必須重視孩子的學業成功。管理孩子的根本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引用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667&prev=668&next=666&l=a&f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