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Q,理財商數(簡稱財商),是繼IQ、EQ後逐漸興起的一個新詞彙。你的FQ有多高,直接決定了你是否能利用好手中擁有的資產,做好資源配置,完成財富累積。現今社會,理財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然而,正如“教育要從娃娃做起”,不少理財師都指出,培養MQ也要從孩子的兒童時代開始,未雨綢繆。
5—12歲是關鍵期
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少年兒童都有零用錢,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等問題。但與國外注重兒童理財教育不同的是,國內的許多父母仍然認為,孩子年紀還小,學習才是最主要的事情,不需要這麼早學理財,不然變成“小財迷”或者“吝嗇鬼”就麻煩了。
“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就像買電器需要使用說明,給予孩子金錢之前也要教會孩子怎麼安排零花錢和壓歲錢,千萬不要只做孩子的提款機。“如果說培養一個好習慣,就像往銀行裡存一大筆錢,那麼不要忽略了存上理財習慣這筆財富。”
研究表明,5—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金錢價值觀和消費尚未形成穩定的習慣。如果此時進行理財教育,那麼孩子學會安排10元錢的用途,明天給他10萬元、100萬元甚至更多的錢,都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好。理財教育,是一種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體驗和管理金錢的實踐,也是引導孩子學會規劃夢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建立責任感、獲得獨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確的財富觀念、理財意識和良好的理財習慣,將讓孩子終身受益。
什麼是兒童理財?
兒童理財教育一般包括:理財的價值觀的概念灌輸;理財的應用。前者更為重要。
讓孩子知道錢是從哪裡來的,學會賺錢、花錢、存錢、與他人分享錢。首先,讓他們知道錢是與工作的付出相關的,是靠人的辛苦工作賺來的。也就是說,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勞,懂得感恩。
其次,學會合理消費,把錢花在最適合的地方,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包括物質和精神層面);避免孩子毫無金錢概念,只懂物質享受,不懂珍惜。
然後,知道為了實現自己的某項目標,就要學會合理保管錢,儘量讓錢保值增值。利用自己的存款買來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的那種喜悅和興奮,也許是大人無法理解的。
總之,從小培養理財觀念,短期看不如說是培養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長期看便於及早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通過理財瞭解社會、瞭解人,為今後進入社會奠定基礎。
如何教兒童理財?
1。訓練孩子自己儲蓄。
當孩子想買自己心儀已久的一人貴重物品(如小自行車)時,父母可以跟他說,把零用錢儲存起來買。讓孩子體驗“積少成多”的樂趣,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有選擇性消費”的意義。巴菲特說過:開始存並及早投資,這是最值得養成的好習慣。所以父母不但要引導孩子有儲蓄的習慣,更要培養孩子有投資意識。
2。改變孩子支出習慣。
通過改變家長給零用錢的習慣,亦可以改變孩子的花費習慣。試想一下:一週5天每天給他們10元;或是週一次性給他們50~100元錢的整鈔,結果你會發現:他們拿著100元錢的鈔票時花錢會更加克制。我們為什麼不利用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改變他們的消費支出習慣呢?還可以採取讓孩子當一天家長的形式,這樣他們會更加瞭解家庭如何運轉,錢是怎麼流動的,家庭開銷的龐雜,在支出前就會進行主動思考。
3。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
比如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他會很珍視地貨比三家,改掉衝動購物的壞習慣,從而學會細緻打理自己的財產。
父母可以讓孩子設立一個“帳本”,一段時間後,讓孩子統計一下,如果花得不合理,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調整。孩子亂花零用錢,可以適當地減少他的零用錢,讓他意識到合理配置錢的重要性。不妨適時地利用一些情境讓孩子主動學習、瞭解,效果就會好很多。比如:可以讓其獨立去超市購物,培養其理財的計畫 性。
4。適度積累“生錢”的經驗。
教給孩子一些理財技巧——— 零存整取、12張訂單法等。當孩子達到一定年齡,讓孩子接觸一些投資類的模擬遊戲或直接投資,讓他們對投資開始有第一手經驗。
看看國外如何教兒童理財: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十分重視兒童的理財教育,這種教育甚至滲透到了兒童與錢財發生關係的一切環節之中。我們不妨來品味一下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兒童理財教育中的獨特“菜肴”。儘管社會背景存在著差異性,但這些理財教育的獨到之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美國:讓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的錢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的教育體系與美國濃厚的商業社會氛圍是緊密聯繫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掌握了基本的經濟和商業常識。
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係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畫”,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有錢、與人分享錢財。一般的美國人沒有“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 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通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美國人常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裡,也應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
通過各種切合實際的金錢教育,美國人的孩子基本具備了很強的獨立性、經濟意識以及經濟事務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如果必要的話,一個十五六歲的美國少年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大都不成問題。
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國人,向來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裡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
作為發達國家,英國人的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但人們的生活水準並不低,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折合台幣計算,每人每月能掙12萬多元。但他們認為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尤其善於理財的英國女性,年輕的時候,她們積蓄錢財,省吃儉用,熱衷於在各地購買房產,退休後,把多餘的房產出租或出售,獲得大量收入。
自然,英國人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了下一代。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在英國,兒童儲蓄帳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帳戶。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日本:自立更生、勤儉持家
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他們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在校外打工掙錢。
特別是近年來,由於日本經濟持續不景氣,勤儉持家的觀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家庭內部則分外重視對孩子們的理財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個月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用錢,家長會教育孩子節省使用零花錢以及儲蓄壓歲錢。而在給孩子買玩具時,無論高收入的家庭還是低收入的家庭,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在孩子漸漸長大後,一些家長會要求孩子準備一個記錄每個月零用錢收支情況的帳本。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1196&prev=1198&next=1195&l=a&fid=2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