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之一。要求學生在計算方面達到“熟練”、“正確”、“會”三個層次。因而,必須重視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口算能力,注重訓練品質
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從口算能力著手。在學習中,主要做到:
1、每堂課上安排口算訓練。在學習之前,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利用3至5分鐘時間,進行口算練習。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變換方式訓練。如:聽算訓練、視算訓練、搶答、“開火車”等。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口算水準,而且有助於融洽學生之間關係。
3、鼓勵學生參加必要的生活實踐。如:讓學生隨父母上街採購物品時,幫助家長口算錢數,不但能培養學生口算的能力,並能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激發學生潛能
演算法多樣化就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計算。它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於學生進行數學交流,而且有利於因材施教,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它能使學生在計算中得到成功的愉悅,而且能使不同層次學生學到不同的數學。例如在練習中出現“3.7×12.8+0.37×82-3.7”一題,我讓學生獨立地,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結果。學生給出了這樣一些計算方法:
3.7×12.8+0.37×82-3.7 3.7×12.8+0.37×82-3.7
=3.7×(12.8+8.2-1) =0.37×(128+82-10)
=3.7×20 =0.37×200
=74 =74
3.7×12.8+0.37×82-3.7(根據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計算)
每個學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去完成,基礎差的學生不至於無從下手,優等生可以做的更深些。可見這種能給學生帶來快樂感的計算對他們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
三、培養良好習慣,提升計算實效
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
1、使學生養成認真校對的習慣。要求學生對於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都進行認真校對細到數位、符號,不錯不漏。
2、使學生養成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資料和運算子號,確定運算順序,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
3、使學生養成仔細計算、規範書寫的習慣。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格式正確、字跡端正、做到不潦草,不塗改,保持作業整齊美觀。
4、使學生養成估算和自覺驗算的習慣。交給他們驗算和估算的方法,並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進行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5、 使學生養成相互檢查的習慣。要求學生在作業完成後,在做好自查的基礎上,對作業進行互查,然後上交學習小組長複查,對於出現的問題隨時指出,幫組分析錯誤原因,及時糾正,對於普遍或典型問題,及時統計、匯總、上報,進行統一分析講。這樣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協作意識,更能讓學生掌握知識,進而逐步養成良好的 計算習慣和計算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該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只要認真鑽研教材,領悟《新課程標準》要求,認真挖掘計算題中的能力因素,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一定能取得實效。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1128&next=1127&l=a&fid=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