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題”讓學生提出。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考才有方向和動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時間,鼓勵學生“敢問”,教會學生“會問”,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每堂課的學習中去。如每堂課揭示課題後,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同時教師巧妙地把本堂課教學的重點問題讓學生提出,然後引導學生探究,這樣學生解決自己關心的問題就會積極主動、情緒高昂。
2、“新知”讓學生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主探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在學習新知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探究。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不是直接把計算公式直接教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隨意剪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再引導觀察、比較,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關 系,然後分別讓剪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的學生上臺演示、彙報,最後通過交流歸納,得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獲取成功,從而不斷增強自主意識。
3、“思維”讓學生交流。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能促進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充分“說”的環境,如分小組交流、組織“數學問題”辯論會等。讓學生在同思共想、互評互議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學會反思,形成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品質,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4、“規律”讓學生發現。
數學中充滿了規律。如運算定律、減法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將這些靜態的、內隱的數學規律轉化為動態的、外顯的探索性活動,通過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就能發現和獲得許多數學規律。
5、“結論”讓學生完成。
傳統的教學一般由教師進行課堂小結,學生只需被動的聽或記,思維往往受制老師。新的教學方式,把課堂上“歸納總結”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清楚這節課自己到底學了些什麼、有哪些收穫等。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鞏固,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之,數學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一切機會,讓他們大膽嘗試,放手去實踐、探索,認真觀察、思考、發現和總結,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享受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957&prev=958&next=956&l=a&fi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