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最終又運用於實踐,因此,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有關實際問題,學生是非常樂意的,這也是教學所必須的。因此,我們要從生活中來,到實踐中去,不斷拓寬學生的生活空間,讓學生到課外廣闊的天地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並學會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現實,努力提高綜合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提供自由探究機會,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學生經過課堂學習,雖然也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這些實際問題都是已經過加工並處理過的問題,只有真正把這些知識運用於生活實踐中去,才能真正達到內化。


如在教學四則運算的順序,我進行了如下下設計:為了滿足班級活動需要,學校總務科決定購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籃球,2元的跳繩,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請你幫助總務科計畫一下,該怎麼買?並算出總共需要多少錢?


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能夠得出結論,他們得到自主探究的機會,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如有的同學說買足球2只、跳繩20根,就列式35×22×20,我則稍加以點撥:你是怎樣算出來的?學生說出了計算結果,我再加以適當佔據,學生就已完全明白此種四則運算的順序。學生通過這樣的自主探究,不僅享受到了樂趣,而且探究到了規律。


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優化教學過程,積極提供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體現教學的自主性。


例如在學習 “折扣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去收集生活中有關折扣的資料,並自編應用題。結果學生有的深入到商店,瞭解商品的價格等,並通過到各個商場去瞭解到的各種促銷情況,根據自己調查來的資料與事例編成折扣應用題,他們編的應用題內容生動、題材多樣。當課堂上出示有學生自己收集的素材編成的題目時,學生覺得十分親切,並且學生在掌握了折扣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之後,還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


當學生掌握了有關“折扣”的知識概念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題:


1、某校五年級共有師生79人,在參加賽跑時一位同學去商店購買果汁,商店規定:單盒買每盒2元,買40盒裝一箱9折優惠,買50盒裝一箱8.8折優惠。怎樣購買才能既讓每個同學都能喝到一盒果汁,並且又最省錢?


我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了以下幾個方案:


1)、買單盒79盒:2×79158()  


2)、買40盒裝一箱,再買單盒39盒:2×40×0.92×39150()


3)、買50盒裝一箱,再買單盒29盒:2×50×0.882×29146()


4)、買40盒裝兩箱:2×40×0.9×2144(元)


比較決策,買40盒裝兩箱,既讓每個同學喝一盒果汁還剩餘1盒,又最省錢。


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並且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從而增強了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了學生用數學的觀點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啟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 題的能力。


二、開展生活研究活動,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隨著資訊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實踐對教學的要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從小教會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本領。


例如在數學課外活動時,我要求學生對於分別使用液化氣哪個合算進行研究。我先讓學生瞭解:電鍋的功率為750瓦,每小時用電量約為0.8千瓦時(度),每千瓦時(度)電費是0.55元;液化氣每瓶為90元,一瓶液化氣大約可以燒60小時。再通過實踐知道:電鍋每次燒飯需要0.5小時,電鍋每次燒飯要花費:0.55×0.5×0.80.22(元);液化氣每次燒飯用1/3小時,液化氣每次燒飯花費:90÷60×1/3=0.5(元)。通過比較,最後得出結論,用電鍋燒飯合算。


又如在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活動時,我結合學生的活動,出示了這樣一題:  


2、六(1)班學生前去某景點旅遊,這個景點規定,門票每張15元,凡購買50張門票可享受八折優惠,問六(1)班的學生為了節省應該怎樣買門票?為什麼?


這樣,學生經過思考、議論,都會進行兩種買門票的方法的比較:買團體票,只需要支付:15×0.8×50 = 600(,而不買團體票要支付:15×48720(元)。同時我還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在人數不足50人的情況下,從幾人起買團體票合算。同時,實踐素材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與生活經驗,提供具體有趣、富有一定啟發性的活動(如數學遊戲),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三、創設現實生活情境,發展探索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為主,而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例如在教學了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後,我出示了一個不規則的物體,要求學生想辦法求出它的體積。學生通過認真的討論交流,設計出 了一個計算這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案:先將一個容器裡放一些水,然後測量並計算出現在容器中水的體積,再將不規則的物體放入容器中,再測量並計算出放入不規則物體後現在容器中水的體積,容器內水的前後體積的差即為這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這樣通過交流、討論、合作等學習方式,既可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與別人溝通的能 力,也可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了年月日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題:某同學從出生到現在只過了4個生日,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他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今年2009年他能否過生日?學生對此展開了討論,我則適當予以提示。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這個同學是1996229日出生的,因為只有閏年才有229日,所以除了1996年以外,只有2000年、2004年和2008年才能過生日,今年2009年不是閏年,因此他今年不能過生日。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學生經過教學和課堂練習掌握了一些知識,雖然也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因為這些實際問題都經過加工處理過,學生往往很快會忘記,如果能聯繫生活實際設計一些作業,學生形象深刻,會容易記住。如在教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後,因為學生對於占地面積和表面積極容易混淆,我拿出六塊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並請學生量出每個正方體的棱長,做兩次安放:第一次將三個正方體並列平放在地上,我請學生計算出這時三個正方體的總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然後我再將另外豐個正 方體重疊平放在一起,放在地上,再請學生計算出這時三個正方體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通過計算,學生很快知道,三個正方體重疊平放在一起放時的占地面積小,占地面積的大小同正方體的表面積並無關係。這樣使學生對占地面積和表面積這兩個概念加深了理解。我再拿出三個同樣大小的長方體並列放在地上,問學生 這時三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和是多少平方釐米?我再將三個長方體豎著重疊放和橫著重疊放,並請學生根據已知的資料分別求出三個長方體平著重疊放、豎著重疊放和橫著重疊放時三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和各是多少平方釐米?這樣使得學生既較好地掌握了表面積的概念,並使學生懂得了不同的放法表面積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給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這樣的教學既有利於教師的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的操作探索。同時還可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1125&prev=1126&next=1124&l=a&fid=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英國皇家英語 的頭像
    英國皇家英語

    英國皇家教育學院 Royalties Academy

    英國皇家英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