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每個面的面積計算主要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準確地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六個面之間的位置、大小關係,進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中,設計安排了學生實物操作,觀察平面圖、立體圖的動畫演示,其目的是讓學生的思維活動上兩個臺階,其一是由看實物到看立體圖,其二是由知道了長、寬、高就能想像出實物圖形,這樣既使學生在空間圖形的基礎上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 念。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第二部分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學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填空。
(1)長方體有( )個面,一般都是( ),相對的面的( )相等;
(2)正方體有( )個面,它們都是( ),正方形各面的( )相等;
(3)這是一個( ),它的長( )cm,寬( )cm,高( )釐米,它的邊長之和是( )cm;
2.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
教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它們的表面都有6個面,今天就來研究它們表面的大小。(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學習
1.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出示長方體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對學生的面),說明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個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再用手摸一下左邊的面,說它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6個面。
教師用手按前、後,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說明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拿著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盒子也摸一摸,同時兩人一組相互說一說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再請同學拿著正方體盒子,兩人一組邊摸邊說什麼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拿著長方體盒子)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能一眼全看到嗎?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一眼全看到?
學生討論。(把六個面展開放在一個平面上。)
教師演示:把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展開,剪去接頭粘接處,貼在黑板上。也請每位同學把自己準備的長、正方體盒子的表面展開鋪在課桌上。 教師:請再說一說什麼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口答。)
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同學拿著自己的長方體(用展開圖折上)。教師:請量出它的長、寬和高,說一說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鄰的三個面各用哪兩條邊作為長和寬?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寬作為長和寬的;前後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高作為長和寬的;左右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作為長和寬的。教師:對長方體實物,我們已經會找它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了,在平面圖上會不會找呢?
請同學用自己的展開圖練習找各面的長寬。然後再請一兩位同學上講臺,指出黑板上展開圖中相等的面和對應的長和寬。
教師:我們再從立體圖形上看一看。(用電腦動畫軟體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圖像要驗證相對的面相等,展示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
教師:想一想,長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
老師板書:
上下面:長×寬×2 前後面:長×高×2 左右面:高×寬×2
2)請同學們用新學的知識來解答下面的問題:例1(投影片)做一個長6cm、寬5cm、高4cm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2cm硬紙板?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或學生板書,同時其餘同學填書上。)
解法1:6×5×2+6×4×2+5×4×2
=60+48+40
=148(cm2)
解法2:(6×5+6×4+5×4)×2
=(30+24+20)×2
=74×2
=148(cm2)
答:至少要用148cm2紙板。
練一練:一個長方體長4m,寬3m,高2.5m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m?(請幾位同學用投影片做,選作訂正樣題。)
教師:如此題改為同樣尺寸的無蓋塑膠盒求表面積如何辦?
學生:應該少算上邊的一面。列式:
4×3+4×2.5×2+3×2.5×2
3.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教師:看看自己的正方體表面展開圖,能說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學生:一個面的面積乘以6。
教師:用棱長來表示它的表面積。
學生:邊長×邊長×6
(2)試解下的題。例2(投影片)一個正方體紙盒,棱長3cm,求它的表面積。
請同學們填在書上,一位同學板書:
32×6
=9×6
=54(cm2)
答:它的表面積是54cm2。
教師:如果這個盒子沒有蓋子,做這個盒子要用多少紙板該如何列式?
學生:少一個面。列式:32×5
教師:說表面積是指六個面,實際問題中有的不是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審題時要分清求的是哪幾個面的和。
引用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693&prev=694&next=691&l=a&fi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