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考試時都處於鬆弛、反常狀態:紀律泛散、學習懶惰;上課精力疲憊、課下作業潦草。很多老師都視之為難關而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初入教壇的部分年輕老師更為複習階段的學習難抓、紀律難管、複習不當而焦頭爛額,學習中要注意的4個問題 :
一、要:以教材為中心,忌:捨本求末或本末倒置
時下,新式教學中強調了“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強化訓練,而基礎知識的重要載體恰恰就是師生手中的教材。在學習與複習中,家長應以教材為中心,以課本為複習之本,,以教材綱要為依據,進行“間斷迴圈式”的系統複習,做到“放”與“輔”的有機結合,落實好“雙基”的訓練和掌握。老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要慧眼般準確無誤地指導學生更好地去複習,以課本為藍本,要做到既不脫離教材,又不死扣課本,能夠創造性地合理運用教材,達到舉一反三的複習目標。
二、要:有針對性,忌:貪多求全
每次複習與預習都要確定一個主題,對準一個核心,找對一個點,突出一個重點。有的放矢,注重實效。切忌鋪天蓋地地“滿山麻雀遍山攆”。家長幫助學生弄清本學期的學習重點(即是複習的重點);學習的困難點是什麼(在複習時能否再次攻破);哪些知識是主要的、常用的;哪些問題是典型的、容易混淆的;哪些是自己已經掌握、根本還沒掌握或者一知半解的……更重要的是還要顧及到自己孩子的實際水準和接受能力,摸清孩子缺什麼就複習什麼、需要什麼就複習什麼。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去進行有效的輔導,力求做到有針對性地插漏補缺,不能盲目地“走到哪裡黑就在哪裡歇”。一環緊扣一環,環環過關。切忌龍頭蛇尾、前緊後鬆或半途而廢。
三、要:系統綜合,忌:孤立死鑽單個內容
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在複習預習時同樣要訓練孩子的系統歸納能力和綜合疏理能力,組織孩子將目前的數學知識進行系統歸類,要清楚地掌握各單元各小節的基本內容、困難點、學習關鍵和目標要求,瞭解前後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使其逐步學會將基本概念、運算定律、數量關係等知識綜合起來複習並加以運用,布下“天羅地網”逐層推進式複習,從而在腦海裡形成一個科學的知識網路。切忌只為了應付期中考試猜想命題而一味孤立地死鑽某個單一內容,那樣就會把學生牽向死胡同,就會紊亂學生的思維和遏制學生的個性張揚。
四、要:靈活多變,忌:枯燥單一、老調重彈
在新式教學中要講究方式方法的新穎多變,在複習時固然也要強調趣味性。有關心理學告訴我們:複習內容和形式不宜原樣重複照搬,而應從另外一個角度以新的形式在新的構建體系中再現出來,這對具有“喜新厭舊”特性的小學生來說更具有奇效。如果採用老一套的教、學方法進行複習,學生就會倍感枯燥乏味、產生自滿和厭學心理。因此,要找對複習時機,合理分配好複習時間和內容,採用自己孩子喜聞樂做的科學的複習策略,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發掘孩子各自的特性,使學生自主發展——讓“金”璀燦;讓“鋼”生輝;讓“鐵”剛毅;讓“頑石”充滿靈性;讓“泥土”散發芬芳;讓“小草”樸實無華。家長在找尋複習練習題時,要考慮到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應選用富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針對性的習題,精講精練,杜絕偏題怪招。讓習題魔術般地變個臉,防止老調重彈,讓訓練點源於教材而又別於課本,並有意識地讓部分學生碰碰壁滅滅傲氣,同時也便於家長發現部分學生的知識缺陷並能對症下藥。
老師的責任是要從學生需要為出發點,有計劃有條理地組織學生進行複習,全方位調整學生參與複習的積極性,充分以學生為複習的主體,改革一味的題海苦戰,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牽引下主動遨遊在複習活動中,去感受學習的魅力與知識的力量。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1101&prev=1102&next=1100&l=a&fid=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