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我們人類語言最抽象、邏輯最嚴密的一門基礎學科。所以,如果要提高數學教學品質,注重數學概念的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是人類思維的"細胞"。各種能力,如運算、邏輯思維、空間想像能力、創新能力等,無一不以清晰的概念為基礎。只有抓好數學概念的教學,才 能使學生全面、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才能提高數學教學的品質。而要抓好數學概念的教學,就應該根據不同的數學概念,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數學概念作為數學學科的奠基石,則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掌握和運用是數學教學的重點。本文就對掌握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陳一孔之見。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這一步做得如何,將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概念引入的方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
1、直觀引入
大家知道,小學生掌握概念是一個主動、複雜的認識過程,他們的抽象思維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因此,首先要通過直觀,為他們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們逐步抽象、內化成概念。如:小學生認識自然數“3”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3根小棒,拍3下手,走3步路,說一說自己最喜歡吃的3種水果……然後拋開小棒、水果等這些非本質屬性,使學生認識到這些“3個東西”都可以用數“3”來表示。最後又通過第三個、第三行,從序數的意義上豐富學生對“3”的認識。
2、生活實例引入
數學來自現實生活,小學生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概念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如: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時,先創設一個情境:“小明、小剛和小芳三個人各帶同樣長的線到廣場去放風箏,小明把線放出2/5,小剛放出了3/5,小芳放出了2/7。他們三個人誰的風箏放得最高?”學生們積極性很高,卻一時回答不上來,這時,我因勢利導:“只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這件事就明白了?”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 事例轉化為數學問題——比較這三個分數的大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習新知識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又如:引入平行線概念時讓學生想像平直鐵路上的兩條鐵軌,引入射線概念時讓學生想像手電筒射出來的光線。
3、舊知識引入
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到了中高年級,許多新概念就可以通過聯繫緊密的舊知識直接引入。如學習素數和合數,素數、合數的概念是通過它們有多少個約數來劃分的。教學時,可以先從複習約數的概念入手,然後讓學生找出1、5、8、13、15各數中的約數,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進行分類。通過分析,就能得出三類:
第一類 5的因數有:1,5;13的因數有:1,13。
只有約數1和它本身,5和13是質數。
第二類 8的因數有:1,2,4,8;15的因數有:1,3,5,15。
除了因數1和它本身外,還有其他的因數,8和15是合數。
第三類 1的因數有:1。
只有因數1本身,所以說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這樣,把自然數清楚地分為三類,並建立了因數、合數的概念。此外,還可以利用已學過的計算方法引入概念:由9÷2引入“餘數”,由1÷2引入“分數”,由1÷3引入“循環小數”。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感知和經驗只是入門的嚮導,對概念的本質屬性的揭示才能成為判斷的依據。
1、利用變式突出本質屬性
變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變換呈現形式,改變非本質屬性,使本質屬性“恒在”,由此初步形成概念。如:初次建立乘法概念時可先出示一些等式:
2+2+2+2+2+2=2×6
5+5+5+5=5×4
7+7+7=7×3
10+10+10+10+10=10×5
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乘法的本質屬性是“同數連加的簡便演算法”,初步形成概念。
2、通過反面襯托理解本質屬性
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概念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方程的定義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這個定義裡,要特別注意兩個概念,“含有未知數”和“等式”。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了正面揭示外,還可以用反面襯托的方法,讓學生辨別正誤,確切地掌握方程的概念。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在下面各式中,指出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4+3x=10 4x+6×8
3.7x=11.1 8x-3×5=49
9+4×5=29 x÷0.5=20
三、概念的鞏固
小學生數學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及時的鞏固,在鞏固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1、複述重要概念的定義或結語
對重要的概念進行有意義的記憶,對於鞏固概念、運用概念以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很有裨益。如,什麼叫分數,什麼叫方程,什麼是素數、合數、奇數、偶數,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小數的基本性質又是什麼……這些重要概念都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2、自舉實例
要求學生把已經初步獲得的概念簡單應用於實際,通過實例來說明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概念以後,讓他們自舉實例,把概念具體化。從具體到抽象又回到具體,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此外,還可以設計數學概念的練習題,類型可採用判斷是非、選擇、填空等方式進行練習鞏固。
四、概念的深化
掌 握概念的目的是為了應用,通過應用可以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如一個學生只有當他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後,才能對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較深刻的理解;會用三角板線上上或線外一點對已知直線作垂線,才能對垂線的特徵有進一步的體會。我們在教學中,要創造各種條件使學生能熟練而靈活地去運用 概念。例如,在掌握分數基本性質後,就要求學生能熟練地通分、約分,並說明通分、約分的依據;學了小數基本性質後,就培養學生能較熟練地計算小數乘法,並懂得為什麼乘積的小數位數是兩個乘數小數位之和。事實上,學生在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正是運用概念的過程。
學生熟練而靈活地運用以下概念:運算順序、分數減法法則、通分、最小公倍數、小數與分數的互化、乘法分配律等。
數學教材中的概念是分階段陸續出現的。在我們平時教學中,概念也往往是一個個分散出現的。當教學到了一定階段,讓學生邊複習邊找出概念間的縱向與橫向聯繫,組成概念系統,穿線結網,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概念的認知結構,這種系統的認知結構不僅有利於概念的鞏固、深化,也有利於知識的檢索、提取和運用,促進學生 知識的遷移,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概念的建立是學生主體進行活動的一個複雜的活動。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步建立概念;同時要注意從抽象回到具體,在實際運用中鞏固和深化,組成概念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能在掌握數學概念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
文章來源:
吳雅各老師
http://tw.myblog.yahoo.com/ggmlyang/article?mid=1127&prev=1128&next=1126&l=a&fid=8